2018年3月23日 星期五

被逼的賭局 (二)

貿易戰只是名義,要跌市,總要出師有名。

旁邊的師奶A見跌市又再入市,騰訊,騰訊,還是騰訊。她只買一只港股,9成身家,就是#700。

師奶A又帶動師奶B溝淡,然後原來師奶C也有買。都是騰訊。

9成身家買一隻股票。成也騰訊,敗也騰訊。我們之間,必然帶來一場財富洗牌。或是她發了達,或是她輸身家。賭仔心態,是很難平手離場的。

是這種平輩間的財富洗牌,叫人離不開這個賭場。你怕,不賭就會輸。

世界很大,人活著,不止是keep on玩數字遊戲。人在賭場中,你漸漸忘記了自己其實並不是在賭場中生活,目光不應該就聚焦在那些卡牌之上。你的真正生活是在賭場外面的世界。

財富洗牌,買唔買都是一種bid。我的bid是,deleveraging,水減潮退,也是萬有引力。

2018年3月20日 星期二

被逼的賭局

不知道是甚麼時候開始,作為一個偽中產香港人,彷彿漸漸的進入了賭場,被逼下注而不自知。

出來工作,收入一部分被強制放入強積金。不能提取,且面對通賬,不投資等於蝕錢。今日儲起的三五十萬強積金,到退休那年不知道是否買到一塊階磚。

然後,沒有樓的等於沽空樓市。當樓市升升升,你看著身邊跟你年紀人工都相若,但早幾年已置業的朋友,你們的家財差距,一轉眼,已等於你十年工資。於是,被逼上車。

再看看股市。旁邊那位三姑六婆,甚麼都不懂,就是騰訊騰訊騰訊。你輕蔑她的無知,不會股票分析,胡亂跟風。然後眼巴巴的看著她賺了好幾個十萬。你呆了,不知道跟著買好,還是持盈保泰好。

工作的理想?好久好久沒聽見過。沒人提說,沒有價值,也沒啥回報。

我們的社會正在向下流動。貧窮的人更窮,中產的在變窮人﹝看他們在置業上的購買力可見﹞,中高產的勉強守住社會地位,只有最富有的變得更富有。我說的,是真實的購買力,不是銀行戶口的剩餘數字。

我是80後,我是在一個向上流動的社會中成長的。我的價值觀,建立在努力就會有回報,勤力就可以加薪升職,節儉儲蓄可以置業安居之上。但慢慢的,社會遊戲改變了,預設值不再是向上流動,而是向下流動。而且,向下流動的幅度,遠比你升職加薪的速度來得快。

今天致電某間證券行,查詢一下有關在香港買債券的事宜。這不算是一間怎麼大的證券行吧。負責債券的職員說明一下情況,指在他們公司做債券投資,需要有800萬港元等值的資產,而且登記成專業投資者﹝亦即放棄好些法律保障,換取涉足一些一般投資者無法買賣的投資品﹞。他問我是否符合資格,同意這些條件才說下去。

Oh my God!買股票期權窩輪都不需要成為專業投資者,買債券要?還要800萬流動資產作底氣?

對我來說,這是一個把「窮人」邊緣化的例子。從前你可以涉足的市場,現在開始被拒諸門外,很快就只餘下菜市場﹝街市﹞你可以加入其中。窮,只會變更窮,而薪金不能帶來向上流的力量,最多也只是減慢下流的速度。

感覺上,就像是活在一個賭場之中。你不賭也得賭。在這個賭場中,守得住社會地位和購買力,已經很叻豬。

2018年3月16日 星期五

Fear God

Fear God,中文聖經譯做「敬畏神」。「敬畏」二字,翻譯得唯妙唯肖。

一個信主的人,如果不Fear God,他就不是信主的。神都不怕,那你就是把自己看成是神之神了。

近日朋友遇上一個工人,簽了合約又毀約,回到前僱主那裏去。來來去去,浪費了想聘請他的人一大筆金錢和時間,還為眼前急於聘請工人的朋友帶來很多麻煩。承諾會賠償損失,其後又反口,說自己根據法律 (by law),有權這樣做,不必賠償。這個工人曾說自己是信主的﹝天主教﹞,對信仰是認真的,而不是因為國教,或是生來就是教徒的那種。

站在信仰的立場,我們談論甚麼叫做by law,甚麼叫做mercy。按法律,你製造了很多麻煩,害別人損失了金錢和時間,都不能逼你賠償。同樣的,按法律,僱主出糧給你就足夠,不必待你好;按法律,做工人由朝做到晚,每日幾個麵包填得飽肚也是合法,你為何期望更多?

你以by law的標準待人,願上主也以by law的標準待你。我如此說。

老爸和老媽說過:「叫人還錢慘過乞食。」算是第一次體驗。面對難以追討的損失,我只可以把案件陳明於上主面前,求祂判斷。

這位對信仰認真的工人,有她的一套邏輯不需賠償。她覺得損失的金錢又不是入她的袋,為甚麼要賠?她受保障,有權利(rights)隨意轉換僱主,隨意取消合約不用賠償。你因此付上的費用時間,全都跟她不相干。

原來,Fear God,只有這個層次。原來,說到底是要行使自己的rights。

「權不可以用盡」,香港人很明白,不必解釋。你用盡自己的rights,那我們就開展我們的rights給你看。我們有權以「疑似詐騙」報警,有權上小額錢債,有權請律師提告,有權向入境署申請black list。這就是我們的rights。不論我們做那一樣,都會有人或文件去到你工作的住宅,你的僱主都會發現這個工人帶來極大麻煩。不論我們的勝算多少,過程的代價對她來說都是毀滅性的。有權用盡 VS 有權用盡。濫權之前最好看看別人手上的牌面。這個時候,已經不是討價還價的時候,也不是講道理的時候,而是「鬥大」的時候。這很悲哀。但面對惡人,面對傷害你而面不改容的人,你要保護自己的時候,還期望用道理來說服他嗎?

欺善怕惡,持著我的朋友有家庭需要,不會有空閒來跟她拉拉扯扯而耍賴。惹得我和太太動了真火。惡人之惡,最惡是欺善怕惡。

說到這裏,這個工人立時妥協了,承諾會全數賠償。Fear God,竟然還不如Fear losing the job實際。

Fear God,因為在祂有mercy,而不是待我們by law。By law講的是right,如果上主跟我們講right就不必mercy了。以賽亞說的「因我是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是非常有智慧的領受。Fear God, then you know you have no right and done nothing right, then you know what you need is mercy, mercy from God. So that we can treat the others by mercy, not by law. 敬畏上主,好讓你懂得自己毫無權利亦毫無正直,叫你曉得自己需要上主的憐憫。然後你會以恩慈待人,而非按律法待人。

我不知道這個工人最後會否如期還清款項給我的朋友。事後反省回顧,原來,祈禱求主judge by law,也許幾近咒詛。試問誰又能在上主面前站立得住?

因我是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求主憐憫。阿門。

2018年3月14日 星期三

唔準玩孖展。「借」的迷思。

距今大約十五年前,我開始涉足投資市場。從那時開始,外匯、港股、基金、美股、債券,我都接觸過了,就是從來不做孖展。從一開始,老爸說過的一句:「唔準玩孖展。」至今仍是我的Law #1。

看到別人用期權﹝option﹞做cover call,終於正式去看一次甚麼叫做期權。看完了,還是覺得不是自己杯茶。每個人都有自己理財的一套。

《Rich Dad Poor Dad》把債務分成Good Debt和Bad Debt。除了這種分法,我還把債務分成Correlated Debt和Non-Correlated Debt。舉例來說,做股票沽空,或是債券融資,就是Correlated Debt,市場價格跟預期相反,就要補倉或斬倉。Non-Correlated Debt則例如按了層樓再投資。投資品全虧,只要工作維持正常收入,沒有人會要你提早還款的。

所謂「唔準玩孖展」,我修訂為「唔準玩Correlated Debt」。老爸的原意,是為防自己眼光不準時要賠突;我的意思,是為防止黑天鵝飛來時我要破產。每次投資前,我都問自己,如果明天發生911 / SARS / 金融海嘯,我的投資是否還很安全?有沒有足夠的承受力捱過去?

我想,做爸爸的無需教兒子技術性的東西,這些我會自學。但一些取態和價值,就足以成就我這一身的骨架子。有了這個骨架子,在這個架子上放些甚麼則是自己的修為。正是入門引路需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

賺大錢不是我的長處,但風險控制應該還算是可以的。當然,這是曾經交學費給自大和無知的成果了。

2018年3月12日 星期一

教養女兒之路

女兒十個月餘,湊女的過程,看到的滿是人性的矛盾。

有小朋友的都知道,怎樣養育一個嬰兒,坊間滿是不同的理論,各具權威,又互相衝突。有人說,母乳好;有人說,母乳多餘,奶粉王道。有人說,feed on demand,想食就食,不想食就由得嬰兒自決;有人說,feed on schedule,要有規有矩,按時進食。有人說,Full Time Mum好;有人說,工人比自己湊得更好。

人性在於,同一個人,自己的標準也可以大相歧異。有人說,餵生果要吃新鮮的,慢慢的一點點刮。但餵加固粥仔呢?交給工人好了,每次加一款食材到粥裏好了,隨隨便便,不必認真。主糧隨便,生果倒是如此認真。也有不少家長,學校教育要選最好的,一流的師資,一流的品牌;家庭教育呢?交給工人吧,自己很忙,天生天養,「大左會識」。沒怪乎,常聽見「老師,你同我個仔講啦,你講一句好過我講十句。﹝言下之意,我唔會教仔,你幫我教啦﹞」。同樣的本末倒置。本末倒置才是主流,不是主流,你就是異類。

要養育一個小朋友,是很難的事。要追尋建立自己的一套方式,再頂住三姑六婆阿豬阿狗的說三道四。人人都對你有意見,但最後沒有人要承擔後果,除了你自己和你的寶貝子女。

Elon Musk不是因為修讀工程學,所以能夠把Tesla載入火箭射進太空;Steve Jobs不是因為寫程式了得,所以創辦了Apple,又三進三出。坊間99%的人在追逐主流:從前的金融,現在的AI。追逐金融的人,最後可能成了銀行sales;追逐AI的人,最終可能成為AI公司的technician。我不想女兒這樣。我想她走另一條路,一條go beyond這99%主流的路,一條可以從容走到那稀有1%的路。她不需要含著金籥匙﹝by default她也沒有﹞,不需要十八般武藝,我只希望她看透這個遊戲,帶點勇氣不被主流淹沒,然後,行走於這個遊戲之上就好了。

作為老豆,有沒有這種視界,可以帶女兒看到這般境界?坦白說,沒有。但女兒在我的肩頭上長大,總該看得比我遠比我闊。想起她的未知將來,我就滿是期待。問題只是,怎樣在國產罐頭式的無厘頭考試遊戲的偽規則下掠奪自己的人生,那才是我們需要小心處理的地方。

2018年3月10日 星期六

談談虛擬貨幣ICO

當比特幣炒到兩萬美金一枚,刺激各種虛擬貨幣大行其道。坊間開始很多明白人和不明白人都爭相炒作,然後有關比特幣的周邊投資開始像雨後春筍般湧現,包括挖礦合約、比特幣公仔機等等。看好者說,比特幣去中央化、不會加印貶值、blockchain技術安全性高,甚至有一枚比特幣便足可退休。不看好者說是龐氏騙局,最後不值一文。

我不懂這些科技金融 (以別於金融科技)。我只有一些人性化的考慮。

首先,如果一件東西非常值錢,而最後只落在少數人手裏,這東西的流通量就很低,而未持有者,除非是必需品,否則不會買入。例子是名家的畫作,很值錢,也可炒作,但你不會買。
未被挖出來的比特幣,要再挖成本遠比之前高。已挖出來的,早已落在地球上少數人手裏。看著要無限升值,這些人不會用來當一般貨幣使用。最後比特幣會變成藝術品,炒作可以,普及甚至取代央行貨幣卻是另一回事。

此外,舉凡科技,長遠一定會被另一種科技取代。最新的iphone有很高技術,售價很貴,但它一定會被未來的iphone給比下去,成了不值錢的舊技術。如果比特幣值錢的是內含技術,那麼它就是今天的新iphone。

Google 近日發表了72bit的量子電腦,向號稱電腦霸權邁進。報導說,量子電腦的開發,早晚會令比特幣的加密瓦解。我不懂科技,但我想,比特幣的加密技術,應該不會千秋萬世,甚至不過十年八載。

買比特幣,不如買google。對我來說,google跟聖經中的巴別塔有異曲同工之妙。有機會再談。

2018年3月8日 星期四

債券的錯價

債券買賣不像股票,沒有一個像股市的中央自動對價系統,買賣交投也沒有股市般活絡。散戶對債券的買賣出價也很被動,通常都要倚賴券商報價。因此債券買賣偶有錯價的情況出現,若能把握,或許可以穩陣的賺個小錢。

昨晚看到FTR的債券。公司剛公佈tender offer。2022年4月到期的債券,tender價連Early Bird,以$81回收。而昨天市場還在賣$79.15。也就是說,在接近零風險下,大約一個月就有$1.85 (2.34%) 的回報。絕對超值。

另一個錯價,亦因為2022年4月的價錢低了而發生。2022年4月及2022年9月的債券,同樣是Senior Unsecured 級別。而對比到期孳息率YTM,因4月的年期較短,YTM理應4月低於9月的。但4月的YTM高於15%,而9月的卻低於15%,相差大約1%。同樣的資金,每年的實派利息﹝不計面值折價﹞,也是4月的優於9月。若是有心持有FTR的債券,理應選擇4月的,甚至如果券商的買賣差價不高,可能由9月換成4月也更有利。

蠅頭小利,好多人不屑一顧。而我懂的,就只有這些。

2018年3月6日 星期二

回到 Blogger

家中幼女踏入十個月餘,生活開始有多一丁點空間。寫Blog,是為了給自己的腦袋留有一點私人空間。

在Facebook沒有人願意看認真分享的文字。選擇回到 Blogger,一來是湊湊其他人的熱鬧,更主要的是,這裏可以讓我就某些題目長篇大論一點。若有人認真看,就看;不想讀,也沒甚麼。我隨心的甚麼都寫,有興趣的也可以留言交流分享,。

反正,這個年頭,會讀文字的人不多,會以文字認識別人的更少。加上自身的文筆和內涵也沒啥吸引的地方,有點自知之明,就不會有太大失望。

我想寫信仰、投資、家庭,也會寫太極。在信仰三十年,投資大概廿年,組織家庭近十年,太極也快五年。自問對甚麼都毫不專業、無張刀利,寫甚麼也大概誤己誤人,但我還是想寫,留待看官自行判斷。總之,思考是自己的,誤人不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