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9日 星期一

我從來不信的性格分析

坊間對人的性格分析,有很多不同的導向或著作。較著名的如九型人格、MBTI,如此類推。

性格分析,在本質上並無不妥,不妥的是在使用性格分析的人。一般人都喜歡將別人或將自己歸類,有系統,就方便定義別人。如果別人不接受被這般的系統定義,那一定是他的自我狂傲,自以為超出三界,不入五行。

我想舉個例子。我們都喜歡評擊教育制度,卻很接受考試制度下的評級結果。即使口裏說不,身體還是很誠實。一個應付公開試的學生,向爸媽申訴考試的無謂,評級意義的有限,大多不會被理睬。又例如,如果有人數學科的公開試「成績差勁」,我們基本上已定義他的數學「能力差勁」,而不去考慮考核本身的限制。我常想,如果畢加索考美術公開試,說不定他就此「肥佬」了,然後被不懂美術的三姑六婆視為美術白癡。

我想說的是,被誤評的人,其實是有的,而且還為數不少。如果你在用甚麼性格分析來理解別人,發現別人甚麼的問題,然後定義別人,那可能只是你自己的無知。

我以「我」作例子。

「我」是一個很理性的人,然而親近「我」的人會覺得「我」很敏感,情緒反應很容易被莫明的刺激,反應也很大。這也是一種「我」被歸納於某類型人之後出現的判斷。別人只懂「我」是「這類人」,然後有「這類反應」,而「這類反應」是「這類人」的普遍問題,因此就是這類人自己的毛病,不關別人的事。或許,這真是個毛病,而這樣想的人,可能就是大病。

當某親近「我」的人說了一句說話,忽然間「我」的反應很大,回應的說話很鋒利,情緒指數爆升。這人會理解為,「我」的情緒被莫明刺激了。說是「莫明」,代表著按她的理解,「我」的情緒不合理。接下來,她會向「我」提出疑問,為何一句說話會觸動「我」的情緒。PAUSE!這是問題的癥結。

她所觸動的,往往不是「我」的「情緒」,而是「我」的「腦袋」。

抱歉,有些人,在不認真的時候,腦袋的速度是妳的十倍。一旦「撻著」個腦,速度是妳的一百倍。妳用一天的時間也搞不清楚的邏輯推理,他可能只消三秒已到達結論。就在這三秒間,他已經排除大多數可能性,直跳到結論Z,妳還在眾多的可能性之中游走,問「為甚麼不是A?不是B?其實C也很有可能,D也不能排除,E的話就......」

她提出了一個問題,三秒後,我們已處身於不同的位置。她說A,「我」還可以平淡回應;說B,「我」就開始不耐煩;說到C,就開始爆發。如果中間還要加插一堆「佐證」來說ABC的可能性,或是被要求去解釋為何一定是Z,而不是A-Y,那是一件令人相當癲狂的事。事實上,解釋往往會引來更大的情緒爆發。當解釋為何不是B,原因是B',就會被質疑為何是B'而不能是B'',了無止境。

或許有人還會挑戰,說終極的Z的機率仍存有不確定性,還不是100%。是的,就只有80-90%%,但比起別人過了一天之後,還是覺得A-Z各有3.846% (= 100/26) 的準確度,仍是雲泥之別。

Too Slow,Sometimes Naive。

如果真的要討論,可能只有狹隘的去討論Z的10%-20%誤差到底是來自甚麼。

人都不喜歡承認錯誤 (這包括我)。即使最後結論果然真是Z,正常人仍是會為那個不必要的A-Y的looping deduction來辯護,說那是必需的,說那都是可能的,其實三秒後就已經不可能了。

說到這裏,「我」應該又再次被定義,說這是「我」的「狂妄」、「自大」、「偏執」。這樣輕易定義「我」的人,無法真實的認識世界。

我並不認為,別人有義務去如此真切認識「我」,如此被誤判了或被定義了,也可以說是「抵死」的。但如果想要認識「我」,跟「我」交朋友,那很抱歉,是需要一點心力的。這不是說,必需要跟上「我」的思維 (何況「我」的思維也不是絕對真理),但最少,要理解到所謂「情緒」背後的Inside Out。

其實,不論「我」是怎樣的,要認識「我」,同樣的需要理解Inside Out。這是一個推理歸納的過程(Deductive Process),而不是一個定義為那個類別的結果 (Defining Conclusion)。正如文章開首所說,不是性格分析的問題,而是使用性格分析的人的問題。

就如練武者,只懂招式,就自稱「大師」。愚者眾,何必自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