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我,喜歡讀《三國演義》。不敢說是倒背如流,但還是從中被啟蒙了一點謀略兵法。兵法101,其中最要思考的,是「逸」與「勞」。
赤壁之戰,曹操軍百萬之師南下,大敗於東吳,其中一個主因,是東吳軍只是靜待,是「逸」;曹軍不遠千里,是「勞」。孔明七出祁山遠征,無功而回,或是補給不繼,或是內政生亂,都是「勞」的表現。2014,香港佔中後段,政府不清場,任由民眾佔領金鐘,直到民眾疲態盡現,然後一舉殲之,也是「以逸待勞」的成功例子。
「逸與勞」的根本,是要思考判斷,兩軍對陣,那一方才是必須「先動」,那一方可以待彼先動而「後動」。簡言之,是那一方「唔等得」。兩軍膠著,能逸者總有優勢,長勞者則多是敗方。
《三國》之中,郝昭閉門固守陳倉不出,任孔明大軍每天叫罵攻城亦無動於衷。智商高若孔明,亦只歎奈若何,最終撤軍。
2019年6月17日,遊行2.0後。此時此際,在被200萬這個數字沖昏頭腦的同時,不妨思考,誰才是必須先走下一著棋的一方?誰更著急不可以等?
天下萬務皆有定時。逸有時,勞有時,不可偏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